4月11日上午,完成连云港站考察任务的师生考察团一行,驱车抵达临沂,开始临沂——曲阜站的访学考察。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临沂市博物馆藏临沂汉墓出土汉画像石雕专题陈展。
图(1)师生一行参观临沂市博物馆汉画像石雕专题陈展
临沂东汉晚期的画像墓石雕饰,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六种雕刻方法;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准,着实让师生们叹为观止。
图(2)《车马图》为高浮雕与凹面线刻手法相结合
图(3)临沂市书协副主席赵凤砚老师热心讲解
图(4)同学们被浑雄而精致的墓础柱吸引住了
图(5)两位老师对气势恢宏的墓石画像透雕赞赏不已
由刘疵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玉印“刘疵”制作精美、美轮美奂。
图(6)刘疵墓出土的玉印《刘疵》碾刻精美(纵2.3厘米、横2.2厘米)
图(7)刘疵墓出土玉印《刘疵》钤朱(纵2.3厘米、横2.2厘米)
常规陈展之外,重点考察东汉晚期由吴白庄、五里堡等地出土的东汉大型墓石画像展出。吴白庄汉画像墓石横额右侧的仓颉刻像,面有四目,身着长袍,左手执笔、右手持物,跽坐于榻上。
图(8)吴白庄汉画像墓石横额的《苍颉执笔图》
图(9)老师们急不可待体验沂蒙红色石碾
——曾经养育过子弟兵并见证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观完临沂汉墓汉画像石雕专题陈展,师生一行即赴临沂市博物馆属下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考察银雀山汉墓、竹简陈展;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是临沂——曲阜站重点考察对象。1972年发掘的银雀山一、二号汉墓,考古断代推测的墓葬时间上限在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下限为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但因简文中不避汉文帝名讳,故而推测银雀山汉墓竹简的书写时间应在文帝即位之前,即西汉初期偏后、西汉中期之前。
《孙膑兵法》书写用笔、结字、章法尚处于古隶阶段——呈现出结字虽留有篆书纵势的遗意,但明显向着横向趋势发展;笔画大多横不平、竖不直,隶书波磔明显;圆转用笔减少,笔画间搭接明显的总体特征,成为研究西汉早期隶书笔法向汉隶发展的重要标本。
图(10)银雀兵书窥隶变——《孙膑兵法》(威王问)竹简
图(11)银雀兵书窥隶变——《佚书》(十问)竹简
如果以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隶书(下限约在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为参照(图12),再对比连云港站考察的尹湾6号汉墓出土汗简,无论从笔法还是结字,《孙膑兵法》已是踏着节奏有序的步伐向成熟汉隶迈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确定汉隶成熟于西汉中期,甚或成熟于西汉中期偏前的事实。
临沂站全程,由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印社社长赵凤砚老师热心陪同讲解。
图(12)江西海昏侯墓棺椁外红漆隶书
4月11日下午,师生一行马不停蹄从临沂出发,转赴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考察汉魏碑刻。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移置有两汉、魏、北朝众多碑刻;最为著名的隶书碑刻有西汉《五凤刻石》、东汉《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孔谦碑》《孔宙碑》《孔彪碑》《孔褒碑》,以及北魏的《张猛龙碑》。
图(13)西汉《五凤刻石》(公元前56年)
东汉碑刻隶书,已是成熟汉隶。清代中期,隶书重兴,有成就的隶书家和考据学者(如金农、丁敬、桂馥、钱大昕、黄易、巴慰祖),无不以这些传世的东汉隶书
拓为根柢,探寻隶书笔法。隶书教学与临习于此入手,兼习简牍笔法,往往事半功倍。
图(14)金农临《乙瑛碑》纵70厘米、横4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15)巴慰祖隶书《茅山长沙馆碑》(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用笔全得法于《礼器碑》
汉魏碑刻陈列馆中,还有不少东汉碑版与清中叶著名学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熹平二年残碑》由黄易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曲阜东关外庙壁访得,后由阮元移入孔庙,阮元、翁方纲、翁树培均有题记;《汉石人麃君亭长刻字》亦由阮元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从曲阜东南张曲村移入城内;《竹叶碑》由何元锡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洗碑精拓,得以重见天日;《孔君墓碑》也是由何元锡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孔林墙外发现,碑右下并有翁方纲题记。
图(16)《熹平二年残碑》碑石
图(17)《熹平二年残碑》拓片(173年)后有阮元和翁方纲、翁树培父子题记
通过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与曲阜汉魏碑刻的实地考察,有效对比汉代简书墨迹与隶书铭刻双轨演进的笔法特征,乃至北朝险峻方折笔法的不同之处,增加了同学们对隶书书写的认知和信心。
4月11日傍晚,我们2021届毕业生黄亚博专程从济宁驱车曲阜迎接,师生一行夜宿济宁希尔顿·欢朋酒店,继续开启济宁站访学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