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寻踪行——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书法专业师生访学考察系列报道之一·连云港站

发布时间:2025-05-05


为落实我们书法专业研究生常规培养计划,配合笔法教学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黄易年谱”开展需要,“金石寻踪”——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美术与设计系书法专业师生大型访学考察活动,于202549日拉开序幕。首站连云港,甫一抵连,即感受到当地毕业生与家长、书协与文旅部门领导的浓浓暖意和为此次行程的精心准备。


图(1)师生一行甫一抵连,即收获浓情蜜意

49日下午,师生一行参观连云港市博物馆,重点考察1993年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的简牍专题陈列;其中,由6号西汉墓出土的《神乌傅》《元延三年历谱》以及《西汉木牍》是首要的考察对象。《神乌傅》共有竹简21枚,由成熟的隶书及章草书书写而成,其书写下限约在西汉元延三年(公元前10),印证了汉隶成熟于西汉中期以及草书、行书笔法早于楷书的事实。


图(2)《神乌傅》第一至第三竹简

图(3)尹湾6号西汉墓出土的汉笔

图(4)尹湾6号西汉墓出土的汉笔尺寸

图(5)尹湾6号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木牍》(名谒)

图(6)《曹全》《礼器》与尹湾《西汉木牍》选字比较


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花果山郁林观,实地考察“唐隶宋篆”刻石——唐代《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和宋代《苏唐卿篆书<祖无择三言诗>》,以及云台山海清寺宋代阿育王塔。其中,《郁林观东岩壁纪》铭纪于唐开元七年(719),结字、笔法熔铸篆隶法度,古意盎然,展现初唐隶书风规


图(7)唐开元七年(719)《郁林观东岩壁纪》隶书刻石拓本(局部)

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勒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结字、笔法规模“二李”,个别笔画有延长或缩减现象,且因岁月的风蚀而粗细相间,书风庄严秀逸而具古朴意趣。


图(8)北宋庆历四年(1044)《祖无择三言诗》篆书刻石拓本(局部)

图(9)南雍子弟探幽玄——师生一行在唐隶《郁林观东岩壁纪》刻石前留影

图(10)杖履烟霞访碣眠——师生一行探寻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刻石

图(11)但云学书如参禅——考察阿育王塔后,即参访海清寺禅房

410日上午,师生一行先后考察孔望山龙洞碑林、东汉摩崖造像、锦屏山将军崖史前岩画。孔望山龙洞碑林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二十四方,篆、隶、真、行各体兼备。如龙洞诸题刻。


图(12)孔望山《龙洞题刻》

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所书《孔望山铭》以及明代嘉靖年间王同篆书六言诗题刻。


图(13)孔望山《王同篆书六言诗刻》

图(14)何连海主席对龙洞碑林进行详细讲解

东汉摩崖造像群依山岩自然形势而刻凿,于东西长约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分布造像105尊;造像融合了佛教、道教和世俗文化,反映出东汉时期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


图(15)师生一行考察东汉造像群

图(16)现场模仿秀——活灵活现赋予汉代石像残刻无限生气

锦屏山将军崖史前岩画是中国考古学界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岩画之一,也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属距今约4600—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五组岩画包括人面像、农作物、太阳与星云、鸟兽图案与一些特定符号,映证原始刻画符号与甲骨文、金文的关联,被国家文物局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图(17)诧为天书诉千古——锦屏山将军崖岩画

410日下午,师生一行继续考察连岛西汉界域刻石。连岛西汉界域刻石文字体势已经隶化,然结字和笔画形态依然保留有篆书的意味,体现出西汉早中期隶书石刻的特征:如没有强化、夸张的波磔笔画,笔法起收如篆书一般。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书同文”政策引导下地域书刻的实用一面。


图(18)何连海主席带领师生一行考察连岛西汉界域刻石并作详细讲解

图(19)西汉界域刻石拓片

 “金石寻踪”连云港站,由连云港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齐华兵副主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香溢酒业有限公司邱志强总经理陪同接待,我们2014届毕业生、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何连海主席全程作详细讲解。





关闭